12月中旬,为期两天的浙江省第二届职教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在三门召开,省内外的教育专家、全省100多所中职学校近400名校长、班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工作在一线的教育专家和各校校长、班主任共同广泛地探讨了目前中职教育面临的困境。
他们普遍意识到,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更是如何转变观念,如何沟通,如何传递平等、尊重和爱等信息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中职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的问题,中职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矛盾尖锐,他们常常被看作低人一等,承担的各方面的压力远远大于普通高中的学生。
社会对中职生的评价是:“差生”、“后进生”,成绩不如普通高中学生,似乎素质也差人一等,技术也差人一等
“教育者应该走出理想化教育的误区”。12月中旬,正在三门参加会议的四川省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郭树林,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他越来越发现社会上甚至一些中职教师把中职学校定位定错了。“从小开始,中国家长就有意识给小孩灌输一种思想,长大了要立志做一个伟大的人,成为一个什么家,比如科学家、工程师等,并且以此要求自己的小孩。”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哪个家长会说,我希望我的小孩从学校出来是一个会做事的劳动者?”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家长把理想化的教育当作教育的目的,这是教育的最大弱点。”
一些学生或家长就是不愿承认,中职学校出来的学生将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一个技术工人这个事实。而事实上,中职学校比普通高中更强调“学会做事”,做先于学,学生只有在“做”中,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学会实际操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三门职业中专的家庭用电模拟实训房里,记者问正在练习装卸电路的同学怎么安装灯泡、怎么防止身体触电和电路短路、在装电路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时,他们回答起来毫不费力,有些同学怕说起来抽象,还做示范给记者看。此时,他们是自信的。记者问道:“现在社会上技术工人很吃香,你们毕业后工作应该比较好找吧?”这时,许多同学却显得很没把握,他们私下告诉记者,他们不怕技术不过关,就怕用人单位以“学校”取人。
记者询问了一些台州外的中职学校班主任,他们也表示,中职学校在社会上的“名声”不太好,人们往往对中职生另眼相看。“因为生源大多数是所谓的‘差生’、‘后进生’,成绩不如普通高校学生,似乎素质也差人一等,技术也差人一等,什么都不如人了。”一位参加会议的班主任这样说。
中职生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更渴望得到平等和尊重
中职生的能力真的低人一等吗?
12月14日下午,记者在三门职业中专参观时,看到宁波方太集团、宁波金辉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该校面试招工。“是不是模拟?这么巧?”该校一位同行的副校长看出记者的疑惑,马上肯定地说:“这是真的,要不是今天下雨,来的企业更多。”他告诉记者,一般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企业来学校招人,有台州本地的,也有来自台州以外的企业。
据该校副校长说,这些企业一般与学校合作都有好几年了,因为学生技术扎实,素质高,他们用了放心,“所以,每年临近期末,这些用人企业就会主动来校招工。”
事实也证明,中职生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受挫力。
既然中职生已经开始受到了一些企业的青睐,为什么在社会上还是给人留下了品质低下的印象呢?衢州中专翁孝川校长分析,那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以致于进入了学生“越教越差”的怪圈。他举例说,让一个英语只懂ABC和几个简单单词的学生听一节高中英语,却要求他们必须自始至终做到闭口不说一句“闲话”,不做一个小动作,是很“残忍”的。翁孝川说:“打个比方,对于我们老师来讲,让不懂阿拉伯语的我们,却要在一节阿拉伯语课堂上坐满45分钟,不能说,不能动,不能趴,是什么感受?”如果学校、老师以此来处罚学生,只能使学生越来越厌学,越来越趋向破坏性。
其实,每个学生都想学好,破罐子破摔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长期受到冷落,斥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中职生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渴望成功和受到关注,更渴望平等和得到关爱。
以爱育爱:教师既是爱的播种者,同时也收获了爱;学生既是爱的收获者,同时也播种了爱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点。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师、学校方面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吴立德教授在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的开题发言中指出:“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中职生的某些小缺点,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他们的大优点。”三门职业中专有一名学生身材高大,曾经踢破了学校10扇门,与五六个同学打过架,被学校老师公认为难以管教的“差生”,但关键时刻校长没有开除他,而是把他送去练拳击。几年后,这名学生被国家队选中,并在全运会比赛中拿了拳击冠军。据该校老师介绍,因类似情况被送去练拳击,最终也在全运会(另一届)上获拳击冠军的还有一名。吴立德希望中职学校的老师善于从学生的缺点中找优点,善于“化小缺点为大优点”。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李爱芳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个方法“让出一条路,让学生自己走”。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师长一厢情愿地以为,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行,其他事情都由他们包干了,苦点累点也心甘情愿。但结果并不如人愿。于是,师长就觉得有点不值,开始恨铁不成钢起来。
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是我们自己违背了规律。”李爱芳说,她的治班思路是:大班级,小社会,班级的事情,学生管,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辅导。她与班级同学一起制定班干部招聘制,人人可以公平竞争当选班干部;制定权利分割制,明确班干部的责任与义务;成立督导会,监督班干部是否称职。这样,就充分利用起班级里的每一个人,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郭树林校长也有类似的观点:“给学生以事做,让学生有成就感。”教育的一个最简单的目的就是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而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机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教师把事情交给学生做,自己就轻松了;学生没事情做,教师就不轻松了。”
的确,给学生以事做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记者在三门职业中专的一张协会活动表中看到,一个只有2400个学生的中专学校,居然有19个社团,包括琴、棋、书、画、球类、计算机、礼仪、武术等等。谢为民说,成立这么多的社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社团可以参加。该校上午上专业课,下午一般都是社团活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
在中职生素质教育方面,三门职业中专做的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
从1999年开始,三门职业中专率先在全国实行班主任多班管理制,即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担任2个或2个班以上的班级的班主任,从而达到管理效果最大化、最优化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从2002年开始,三门职业中专逐步推广学分制分层教学模式。学分制调动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和听课的积极性,分层教学弥补了知识水平相差悬殊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听课而必然有一方无法适应的弊端;近年来,该校还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让学生在校像在家一样。导师每周与学生保持联系,交谈,沟通,每月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
学校里的老师亲切地把这些行动总称为“阳光行动”,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爱育爱:教师既是爱的播种者,同时也收获了爱;学生既是爱的收获者,同时也播种了爱。
其实,现在对中职学校出现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有待时间去考验,但中职学校存在的巨大价值却是不言自喻的。有人说,一个学生没有教育好,走出校门,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100%,是致命的。因此,可以说,中职学校为一个家庭的和满作出了贡献,为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样作出了贡献。